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汇集 >> 调查研究

目  录

 

 

一、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1

二、我区为老服务工作的成效和主要做法................................................................................. 2

(一)为老服务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2

(二)“9073”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3

(三)为老服务多元供给初显成效......................................................................................................... 4

三、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 5

(一)老龄化程度加剧,为老服务压力持续加大..................................................................... 5

1.老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 5

2.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5

3.养老服务需求期望值持续上升............................................................................................................ 6

(二)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尽合理................................. 6

1.机构设施总量不足.......................................................................................................................................... 6

2.养老机构分布和功能仍不完善............................................................................................................ 7

3.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布局模式有待优化........................................................................ 7

(三)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亟待创新..................................................................... 8

1.医养结合面临一些瓶颈问题.................................................................................................................. 8

2.为老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亟需有所突破.................................................................................... 9

3.为老服务信息化件需要加快步伐...................................................................................................... 9

四、为老服务工作发展趋势分析研判.............................................................................................. 9

(一)上海市为老服务工作在理念和思路上的“三个转变”....................................... 9

1.为老服务内涵从“照顾”向“照护”转变.............................................................................. 9

2.体系建设从“硬装”向“软装”转变........................................................................................ 10

3.服务供给从“一元”向“多元”转变........................................................................................ 10

(二)静安为老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应更加注重的三个方面.................................... 11

1.更加注重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 11

2.更加注重社区在整个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 11

3.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业在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方面的作用.................................. 11

五、深化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12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顶层设计,推进为老服务工作创新发展.................. 12

1.政府各相关部门强化协同配合,各尽其责,各司其职.............................................. 12

2.强化顶层设计,科学编制“十三五”为老服务专项规划........................................ 13

3.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为老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 13

(二)强化社区为老服务,加快完善多层次为老服务格局.......................................... 14

1.夯实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 14

2.加快发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 14

3.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管理............................................................................................................................ 15

4.着力推进医养结合........................................................................................................................................ 15

(三)注重标准建设,提升为老服务能级和水平.................................................................. 16

1.加快推进建设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 16

2.着力推进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16

3.强化为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 16

(四)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发展.......................................... 17

1.加快理念和职能转变.................................................................................................................................. 17

2.为社会各类主体参与为老服务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 18

3.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老服务各项工作............................................................................ 18

4.加强为老服务领域监管............................................................................................................................ 18

六、附:全区现有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分布图...................................... 19

 

 


 

根据区委2016年调研工作的部署,由区人大常委会党组牵头,组织开展了“深化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专题调研。调研组坚持需求和问题导向,深入调研静安为老服务工作基本情况,认真剖析难点问题,广泛听取和吸纳各方意见,提出对策建议。

一、调研工作基本情况

区人大常委会党组高度重视此次调研,成立了专题调研领导小组和调研工作组。2月3日,区人大联合党组召开调研动员会,听取了区发改委、卫计委、人社局、民政局、规土局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情况汇报,区人大党组书记李葳萍对调研工作作出部署。调研组先后赴临汾路、彭浦新村、共和新路、静安寺、石门二路、芷江西路、江宁路、大宁路,以及彭浦镇等9个街镇实地查看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助餐点、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社区为老服务机构运行和管理工作情况;走访区属国有企业上海凯成控股有限公司,调研宝华、彭浦镇、新洛鼎三家新建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工作情况;召开由部分区人大代表,为老服务机构、涉老行业从业人员,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和专题调研会,广泛倾听各方意见和建议。

调研组坚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调研与“促融合”相结合。区一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的奋斗目标和实施“一轴三带”的发展战略,为静安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调研组通过“直观”静安“一轴三带”新貌,进一步增强了对静安未来发展的信心,通过研讨交流和思维“碰撞”,促进了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思想感情的融合。二是调研与“促发展”相结合。调研组将推进“十三五”规划编制作为调研成果转化的落脚点,针对调研中发现的为老服务工作的难点问题,认真分析,研究对策,为“十三五”为老服务专项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参考。三是调研与“促效能”相结合。调研组着眼于为老服务发展趋势,建议和推动政府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政策创新“补短板”,进一步提升为老服务工作效能。

二、我区为老服务工作的成效和主要做法

上海是全国率先探索开展社会养老服务的城市之一。从“十五”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到“十一五”提出“9073”养老服务格局发展思路,再到“十二五”提出构建涵盖“养老服务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行业监管体系”的“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上海养老保障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经历了多次重要跨越的同时,其顶层设计和整体思路也进一步明晰。静安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快速老龄化、深度老龄化特点更加明显。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深化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迫切需要,也是促进静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持续推进。至“十二五”末,全区已基本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

(一)为老服务工作体制机制逐步健全

区政府坚持从体制机制上着手,稳步推进为老服务工作。成立了统筹老龄工作的领导机构和推进为老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将老龄事业发展五年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专项规划,整体谋划和推进老龄事业各项工作。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本区养老机构建设扶持力度的实施办法》、《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配套政策,推进完善为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和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区政府每年把养老床位建设、老年人助餐点等设施建设、居家为老服务等作为政府实事项目重点推进落实。至2015年底,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已全部完成。各街镇也相继建立了老龄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有计划的推进辖区为老服务各项工作,其中彭浦新村、共和新路和静安寺等11个街道被列入上海市老年宜居社区创建试点单位。

(二)“9073”养老服务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区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养老设施供给和能力建设,完善“9073”养老服务格局。通过“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机构和设施建设,我区建有养老机构40家,养老床位总数6216张[①]建有老年日间照料中心18家、老年助餐点63个,老年活动室287个(其中标准化活动室228个)。开展各类为老服务项目,实施低龄老年志愿者为高龄独居老人服务的“老伙伴计划”,设置家庭病床,推行家庭医生制度,为符合条件的困难老人家庭实施适老性改造等。从去年开始,根据老年宜居社区和新一轮上海市为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等市级相关文件精神,积极推进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建设,目前已在共和新路、芷江西路等街道建成了5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将社区内各类为老服务设施和项目集中设置,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石门二路街道建成了静安区第一个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短期住养、日间照料和专业居家照护服务。据统计,每年超过28000人次接受社会不同主体提供的形式多样的社区为老服务,接受社区为老服务的户籍老年人占比超过10%。

(三)为老服务多元供给初显成效

“十二五”期间,政府在坚持主导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在为老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大力推进为老服务供给逐步由政府直接提供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模式转变。由公办养老机构和区属国有企业举办的养老机构承担“保基本、兜底线”职能,优先保障特殊困难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通过政策引导,对接收失能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予以财政补贴。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社会组织或专业机构统筹协调社区资源,向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安全保障、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近年来,街镇老年协会、“青凤为老服务社”、“福寿康居家养老康复护理服务社”、“友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等从事为老服务的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已经成为为老服务的重要力量。积极推动志愿者队伍发展,区、街镇各类志愿者团队在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服务和促进邻里互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尽管我区为老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与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以及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区和老年宜居社区的目标相比,仍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有以下三方面:

(一)老龄化程度加剧,为老服务压力持续加大

根据2015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区户籍老年人口31.57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2.72%,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6.09万,占总人口的6.3%,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老龄人口基数不断扩大。根据研究预测,我区老年人口的基数和占比将呈持续加速增长态势。至2020年,我区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增长至41万左右,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40%;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将增长至8万,占户籍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7.8%。预计在2025年至2030年,老年人口基数和占比达到峰值。因此在制定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规划时必须按照老年人口预测峰值适度前瞻和预留弹性。

传统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全区现有独居老人1.79万人,“纯老家庭”老年人数4.51万人,两者合计“空巢老人家庭”老年人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0%。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在《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中预测的“至2015年末我国城市失能老人数约占城市老年人口的4.42%”这一比例估算,全区失能老人超过10000人。未来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体主体,空巢现象会愈加明显。持续深度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将带来老年人照护需求急剧上升。今后在政策和制度设计层面,需要更加关注和强化家庭养老责任的落实,引导和鼓励家庭成员“常回家看看”。

养老服务需求期望值持续上升。2015年,上海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5万元。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养老制度的保障,越来越多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将从托底保障基本生活型的生活照料向身心健康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照护转变。以政府为主体的、以生活照料为主的服务供给模式将难以满足个性化、专业化的护理服务需求。为老服务供给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与社会相结合必然是今后改革创新的重点。

(二)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布局结构不尽合理

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设施是构建“9073”养老格局的基础。2013年,本市编制了《养老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3-2020)》,对各区县养老床位、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新型养老机构等规划布局设定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按照预测的2020年末静安老年人口数计算,现有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设施与目标数仍有较大差距,各街镇为老服务设施配置亟待完善(见19页附图)

机构设施总量不足,“十三五”达标任务艰巨。全区40家养老机构,除去已经停运的和近期计划拆除的养老机构,实际拥有床位不到6000张,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平均每10人仅拥有1张床位。根据上海市养老设施规划,中心城区“机构养老床位总量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2.5%”的目标要求,“十三五”期间需要新增床位4000余张。按照最新的市级相关文件精神“到2017年中心城区实现长者照护之家街镇全覆盖,2020年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街镇全覆盖”的目标要求,我们还需要在今明2年内配置14个长者照护之家,在5年内配置10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

养老机构分布和功能仍不完善,床位总量不足和结构性短缺并存。目前正在运营的35家养老机构从分布上看,汶水路以北有15家,床位数1734张,占床位总数38%;汶水路与中山北路之间有3家,床位数564张,占床位总数12%;中山北路与苏州河之间有6家,床位数782张,占床位总数17%;苏州河以南有9家,床位数1088张,占床位总数24%,另有2家跨区设置的养老机构(金康敬老院位于普陀区,床位数80张;新开元颐养院位于青浦区,床位数300张)。部分养老机构建设年代较早,硬件设施较为陈旧,建设标准、抗震能力、消防设施等方面已难以满足现行规范,亟需改造升级;部分民营养老机构因资金有限,且缺乏成熟的运营、管理和服务经验,发展后劲不足。从调研情况来看,现有养老机构低、中、高的梯度结构与辖区老年人的需求并不完全匹配。由政府补贴的收费适中、设施条件较好的“福利型”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仍无法满足辖区老年人的需求;设施条件较差或地理位置偏远的民办养老机构存在床位空置情况。

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布局有待优化,老年人“原居安养[]”的条件还不完备。由于地理位置、区域功能和建设时间的不同,各街镇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布局模式存在较大差异,南部为老服务设施覆盖较密但单一设施体量较小功能不全,北部为老服务设施单一体量较大功能完备但覆盖不够。按照老年宜居社区“以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在社区分散配置各类为老服务设施,形成‘一站多点’的布局”标准要求,各街镇现有为老服务设施功能和布局密度,还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原居安养”需求。调研中发现,有些社区基础条件薄弱,且可用于改建成为老服务设施的房屋资源匮乏,设施建设空间局限性较大。

(三)养老服务保障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亟待创新

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是“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基础,其主要涵盖四个方面:支付能力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和信息化保障。在需求侧,近年来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对老年人群体的政策补贴力度不断加大,老年人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服务的意愿逐步提升。但在供给侧,医养结合、为老护理人员队伍培养、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改革进展依然较为缓慢。

医养结合面临一些瓶颈问题。老年护理床位“一床难求”,全区现有老年护理床位1927张,护理床位数仅占户籍老年人口的0.6%,占失能老人数的19%,也就是说5名失能老人才拥有1张护理床位。根据上海市养老设施规划“老年护理床位占比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1.5%(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各安排0.75%)”的目标要求,“十三五”期间还需新增护理床位1000余张。老年照护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针对需要从治疗、恢复到康健全周期照护的老年人,医院、机构、社区之间的衔接流转机制还不完善。全区40家养老机构中,仅有原闸北社会福利院、日月星、乐宁3家养老机构,以及即将投入运营的宝华、彭浦、新洛鼎3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多数养老机构不具备通过改造内设医疗机构的条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是支持医养结合的重要平台,其运行和管理机制改革步伐亟待加快。

为老服务队伍职业化建设亟需有所突破。目前我区为老服务护理人员以“4050”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虽然近年来通过提高为老服务人员的小时工资标准,加大护理工作培训力度,以及采取员工制管理等方式稳定为老服务队伍,但是“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仍然存在。构建为老服务队伍建设的良性运作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需要加快步伐。我区部分街镇已经开始探索并实施“互联网+为老服务”模式,例如共和新路街道和彭浦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信息公司建设网上为老服务资源平台,并依托该平台整合调配社区资源,实现老年人信息管理、服务分派和实时监管一体化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为老服务资源的利用和分配效率,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网点不足的问题。从调研情况来看,各街镇之间在信息化运用方面发展并不平衡,采用的模式和标准也存在差异,全区统一为老服务信息管理平台亟待建立。

    四、为老服务工作发展趋势分析研判

上海从“十五”开始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到“十一五”提出“9073”养老服务格局发展思路,再到“十二五”提出构建“五位一体”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个发展历程,表现出本市在为老服务工作在理念和思路上的“三个转变”:一是为老服务的内涵从“照顾”向“照护”转变,即由保障生活需求转向“医养结合”的长期照护和促进生命健康。2015年,本市人口预期寿命已经达到82.75岁,长寿城市的特征已经非常突显。但是调查显示,我国老人健康预期寿命不到70岁,因脑卒中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失能或健康损失,极大的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近年来,上海及各区县探索开展的预防老年性疾病和延缓老年人失能的项目,体现出积极养老和持续照护的理念。通过提高老年人健康寿命和生活质量,减少家庭养老压力和降低社会养老总成本。二是体系建设从“硬装”向“软装”转变,即由注重硬件建设转向强调功能和设施互通。去年开始,上海着力推进的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长者照护之家”项目,通过点上增加康复护理和医养结合功能,面上推送上门居家护理服务,实现机构、社区和居家的互联互通。新一轮上海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要求“长者照护之家”项目街镇全覆盖,并建议社区居家为老服务设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综合或临近设置。旨在通过专项规划社区设施的落地,构建“一站多点”的“功能辐射型”社区养老新模式。三是服务供给从“一元”向“多元”转变,即从体制内为主转向全社会共同参与。为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去年本市专门出台了《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居家、社区专业为老服务。同时从今年5月1日起,《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实施,本市将投入财政资金超过45亿用于向年满65岁的户籍老年人发放老年综合津贴,养老服务政策性补贴由补供方向补需方转变,旨在提高老年人的支付能力。上述政策的连续出台表明了上海推进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

基于上述“三个转变”,静安今后在为老服务工作顶层设计方面应更加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更加注重在家庭养老基础上的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2013年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家庭养老是基础,政府在全面保障基本养老服务需求和统筹养老服务业发展方面起主导作用,社会是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的主体。根据上海市《加快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的精神,政府应当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制度政策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提供为老服务的积极性,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

更加注重社区在整个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依托作用。按照上海“9073”养老服务格局,90%的老年人是在社会化服务的协助下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的为老服务设施,接受日间照料、助餐等服务,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接受服务。因此,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是依托社区提供的服务居家养老或是在社区养老的。近两年,上海各区县推进实施创建老年宜居社区,新建嵌入式微型社区养老机构,以及鼓励“互联网+为老服务”模式等都表明了社区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枢纽,其在整个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愈加突显。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就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形成了“1+6文件”,全面推进街道工作重心向公共服务转移,更是对社区强化为老服务工作提供了保障。

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业在区域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养老服务兼具民生工作和现代服务业的双重属性。养老服务业作为“朝阳”产业,涵盖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多个服务产品门类,产业链长、辐射范围广泛,对上下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带动效应。未来,民间资本将成为社会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参与和推动力量。政府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养老服务业,可以引导资金进入短缺领域,培育新的有效需求,对于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都具有重要作用。

五、深化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  

未来五年,静安发展仍将面临快速老龄化和深度老龄化的挑战。但同时,随着两区“撤二建一”后“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所带来的巨大发展“红利”,以及全面深化改革与加强社会治理的步伐不断加快,我区为老服务工作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调研建议: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抓住一个重点——强化社区为老服务的平台枢纽作用;促进三融合——居家、社区、机构养老融合发展,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融合发展,养老服务事业与养老服务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四方面突破——强化标准建设,加快信息化运用,实现队伍职业化,激发社会各类主体活力。

(一)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协调,推进为老服务工作创新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是推进为老服务工作的首要前提,也是深化为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统筹规划、资金投入、典型示范、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静安为老服务工作创新发展。一是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强化协同配合,各尽其责、各司其职。发改委、规土、财政等部门要统筹规划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土地供应,给予财力保障,支持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民政要牵头履行业务监管职能,加强宏观引导、行业规范、业务指导、信息发布等;民政、人社部门要加快研究为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引进和培育;民政、卫计和医保部门要研究和推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商务委要根据老年宜居社区标准,合理配置社区商业网点,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利的商业服务;司法机关要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保护。二是要科学编制“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规划。根据国家和上海“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上海市养老设施专项布局规划要求,结合静安发展实际,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战略思维,科学编制“十三五”老龄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合理规划养老机构和为老服务设施规模和布局,实现养老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和高效利用。为老服务各领域相关部门要围绕发展大局,创新工作思路,推进养老各项工作的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落实。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和完善为老服务工作经费保障机制。每年要将为老服务工作所需资金足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情况等综合因素适时调整,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和增长机制。加大对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的财政投入比例,划拨专项资金用于各街镇增加为老服务设施的空间资源,为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和布点达标提供保障。加强对各部门及街镇为老服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绩效考核,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发挥政府财政资助政策导向功能,降低社会力量进入为老服务行业的“门槛”,引导社会资金进入为老服务短缺领域。

(二)强化社区为老服务的平台枢纽和融合联动作用,加快完善多层次为老服务格局

社区作为城市结构的基本单元,已经成为上海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重要载体,其在整个为老服务体系中同样扮演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角色。调研组认为“十三五”期间,要明确“抓中间、带两头”的为老服务工作发展思路:即通过完善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强化社区为老服务的平台枢纽和融合联动作用,使社区成为连接带动居家和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的“转接器”,协调整合政府各部门和社会资源的“融合器”。一是夯实居家养老的基础性地位。大力倡导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推动家庭落实赡养、抚养义务。着力宣传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倡导老年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梯度服务中,通过给予居家养老优先的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家庭承担基本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义务。依托社区为老服务平台,由专业机构上门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居家养老服务,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多方位的养老服务,缓解家庭照护压力,增强和巩固老人居家养老的意愿。二是要加快发展社区为老服务工作。政府要加大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日间服务机构等社区各类为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强化社区为老服务设施的综合功能和信息化运作能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持续推进社区为老服务项目,为社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医、助急等“六助”服务,对暂时碰到养老困难的家庭提供“喘息服务”,对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提供护理培训,对记忆力下降、失智风险较大的老年人提供认知干预和康复支持,加强对“空巢家庭”老人心理干预服务等。今年着力推进3个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4家长者照护之家和2家社区助餐点建设,新建、改建20个社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和助老服务站。“十三五”期间,按照40m2/千人,服务半径在1000m以内的市级指标要求,逐年分批推进建设,确保到2017年实现长者照护之家街镇全覆盖,2020年完成全部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建设指标。三是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管理。对现有养老、护理资源的功能定位进行重新评估,提高科学使用资源的效率。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管理,通过完善服务制度规范,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养老机构日常安全风险管控,完成养老机构消防设施改造。持续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按照区域功能和社区形态,在密集型老旧居住社区以发展中小型养老机构为主,在新建住宅区域严格按照配套规划建设养老机构,并结合存量改造,到2020年完成公建养老床位数目标任务。四是要着力推进医养结合。加快建设和配置老年护理床位,推进新建养老机构设置内设医疗机构工作,力争至2020年完成市级提出的老年护理床位占比达1.5%的目标任务。在布局养老机构和社区为老服务设施时,与医疗设施通盘考虑,临近设置。建立和完善社区托养机构、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轮转机制和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社区托养机构的合作机制,实现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的有效衔接。按照市有关政策要求,实施社区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并逐步扩大覆盖面。加快发展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护理站,参与社区居家护理服务。积极推进社区“康健”工程,通过专业社会组织将医疗健康服务与社区为老服务相结合,倡导“治未病”的健康管理理念,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实行健康监测,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从根本上改善老人生活质量,提高为老服务的工作效能。

(三)注重标准建设,提升为老服务能级和水平

近年来,静安依照国家、上海市相关标准,陆续制定出台了养老机构规范化建设、日间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等细化措施,对于促进我区为老服务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提升我区为老服务能级和水平,需要更加注重标准建设,从完善统一需求评估体系、加快信息化建设和强化专业队伍建设三个关键要素入手。一是加快推进建设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体系。2014年,上海开始探索将原有分散的老年照护评估标准整合为《上海市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办法(试行)》。由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匹配相应的基本养老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决定是否有资格接受养老服务补贴。今年这项工作将在全市推开,区民政、卫生应结合区情实际,加快制定静安老年人照护需求统一评估和接受服务补贴资格认定、养老机构入院评估标准等管理办法,确保政府提供的基本养老公共服务与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有效对接、公平匹配。二是着力推进为老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区级为老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统筹政府部门及社区机构的各类为老服务信息资源,实现统一需求评估、服务分派、监督管理等功能,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养老院”。在街镇层面延伸综合为老服务信息平台网络,实现咨询、受理、社区基层资源调配、服务质量监管、需求调查等功能。鼓励企业及社区组织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开展老年人远程健康监护、紧急援助、居家安防等应用,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为老服务。三是强化为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养老护理职业教育和培训机制,加大专业护理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升为老服务人员专业水平。探索健全养老护理人员职业发展体系,理顺养老护理员资格认证体制及运行机制,形成一套完善的与资格认证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完善用工制度、推广试点专业护理员队伍员工制,建立合理的薪酬体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吸引就业年龄段人员参与为老服务工作。

   (四)加强政策扶持,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化、社会化发展

当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依靠养老服务业带动经济和就业大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但是伴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逐步落实和国家加强服务业发展的多项政策出台,养老服务业政策红利将不断释放,静安养老服务业发展将迎来宝贵的战略机遇。一是政府要加快理念和职能转变。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规定》和本市《加快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精神,政府在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为老服务方面,要由直接面向老人的服务提供者向调配社会资源的市场培育者转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为老服务业的主体。二是要为社会各类主体参与为老服务工作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积极争取市级为老服务相关政策的先行先试,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社会力量提供为老服务的积极性。要加快构建为老服务需求信息平台,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服务提供方准入机制、工作评估机制和有效退出机制,为社会各类主体参与为老服务工作创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为老服务各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或运营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引导有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企业或机构实行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增加网点,提高为老服务的可及性;积极发挥区属国有企业在管理和运营养老机构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的养老机构;政府投资举办的养老机构特别是新建机构,要通过公开招投标,以承包、联营、合资、合作等方式,交由专业企业和机构来运营,实现新建养老机构全部社会化运营;积极引进、扶持和培育一批技术含量较高的养老产品制造和研发型企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强供给侧的资源配置。四是要加强为老服务领域监管。要加强对各类养老机构日常运行的管理,对机构服务质量和运营情况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建立养老机构监管信息披露制度,对评测不达标的机构,取消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资格。加大对财政补贴监管力度,通过联网、公示、收入系统核对等方式,加强对政府补贴资金使用的监管。

 

 



[①] 40家养老机构中,宝华(340床)、彭浦镇(400床)、新洛鼎(321床)三家养老机构于今年二季度运营,万航渡路767弄43号养老机构(499床)预计年内运营。共和新普善老年公寓(108床)已停运。近期将要拆除:1. 江宁颐美敬老院(140床);2. 天目西社区敬老院(300床)。另建有1家长者照护之家(微型养老机构,10床)。

[②]近年来,上海在探索新的为老服务载体“长者照护之家”过程中提出了“原居安养”的概念,就是要让老年人在不离开熟悉的社区环境前提下享受专业化为老服务。